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依托中医药一流学科优势,注重文、医交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实施 “大类招生,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学制4年,其中第1-2学期,培养方案趋同,以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主;第2学期末,根据学生意愿、社会及学校发展需求、以及专业要求,进行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的分化;从第3学期起,按照各自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培养。
汉语言专业:2017年获批天津市普通高校“十三五”综投建设应用型专业
1.培养目标
突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学、历史、文化等人文学科知识,熟悉语言学基本理论,了解中医药文化常识,英语基础扎实,具备语言调查与分析、语言应用与研究等能力。
2.专业优势
依托我校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平台和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平台,把语言应用能力训练与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密切结合,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语言应用教育。
3.培养模式
实施 “大类招生,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习实践(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能力拓展训练(大学生创新项目+暑期实践+X)三位一体。
4.主要课程
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语、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写作等;
专业课:语用学、语义学、汉语研究专题、汉语方言学及汉语方言调查、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古典文献学、文献检索、中医文献导读、中医药学概论等。
专业限选课:古典诗词鉴赏、国学经典选讲、甲骨文金文研究、演讲与口才、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中医与中华思维、课堂观察与实践等。
5.学制学位
学制:4年
学位:文学学士
6.就业方向
在文化、教育、出版、医疗、卫生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职能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应用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
优秀毕业生代表:
王齐欣,2019届毕业生,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李倩倩,2019届毕业生,考取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张野,2019届毕业生,考取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
刘燕,2019届毕业生,考取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张书玲,2019届毕业生,被国家电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录用;
雷蕾,2018届毕业生,考取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
张馨月,2018届毕业生,被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北塘街道办事处录用;
许玮暄,2018届毕业生,考取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
梁琳惠,2018届毕业生,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刘博,2017届毕业生,考取云南大学研究生;
许可,2017届毕业生,考取大连海洋大学研究生;
殷涛涛,2017届毕业生,被中共深圳市坪山区委组织部录用;
胡月,2017届毕业生,被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民法院录用;
乔玉蓉,2017届毕业生,推免到本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深造;
韩祯玮,2017届毕业生,考取本校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兰羽,2017届毕业生,考取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李思齐,2016届毕业生,被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录取;
王昭璇,2016届毕业生,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
王倩,2016届毕业生,被福建省长乐市国家税务局录用;
赵治宇,2015届毕业生,考取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
熊水明,2016届毕业生,推免到本校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深造;
吕洁旎,2015届毕业生,考取扬州大学研究生;
陈嘉,2015届毕业生,考取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
袁菲阳,2015届毕业生,被英国都柏林大学录取;
张文焱,2014届毕业生,被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录用;
赵杰,2012届毕业生,被南京市公安局录用;
谢冉冉,2012届毕业生,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马群,2011届毕业生,供职于默沙东集团;
张婧姝,2011届毕业生,获得天津市王克昌特等奖,被德国海德堡大学录取;
潘铮铮,2011届毕业生,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
柏林,2008届毕业生,供职于解放军301医院;
马晓勤、于佳丽,2007届毕业生,考取南开大学语言专业研究生。